- 发布日期:2025-10-12 17:56 点击次数:69
生生不息的富春江孕育过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无数个炽热的“二十岁”在这片广袤的空间里绽放。
“铸魂·精神赓续”作为“潇洒千年·回望与展望”桐庐建县1800周年摄影大展的第二个篇章,聚焦近两百年来桐庐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史诗,并试图回答一个贯穿千年的核心命题:是怎样的精神内核,驱动着这片土地上的青春,从厚重的历史中走来,又向着波澜壮阔的现代文明奔去?
这个篇章用40余件作品、190余张照片重温桐庐近现代的发展足迹,重点诠释“梅蓉精神”“南堡精神”“快递精神”三大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
·
·
▲“集体记忆”区18张精选老照片
从周总理视察桐庐的殷切嘱托,到富春江水电站第一度电点亮山河;从分新公路通车的尘土飞扬,到高铁驶入时的呼啸回响;从梅蓉村“敢叫荒滩变绿洲”的奇迹,到南堡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誓言,再到快递人“通达天下勇为先”的壮志……这些被定格的瞬间,不仅记录了桐庐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奋斗姿态,更揭示了这座县城在新时代崛起背后深植于血脉的精神力量。
展开剩余87%▲梅蓉村全景
▲《梅蓉四季村道》
·
▲南堡精神
展厅中央,汪雪涯与邱莉丽的《桐庐的时空织锦》以悬浮织纱模拟富春江千年不息的呼吸,其间人物剪影和水流交织,与象征山峦丘壑的透明亚克力方块呼应,构成“人水山城”的共生结构。王博斯的《树影经纬》以手工编织重返山林,廖伟的《从桐庐的微光到皮影的宏图》将数字影像转印于汉代皮影牛皮,实现古今光影对话。
▲汪雪涯、邱莉丽《桐庐的时空织锦》
▲王博斯《树影经纬》
▲廖伟《从桐庐的微光到皮影的宏图》(部分)
整个篇章中,尤为触动心弦的是“集体记忆”区域。18张精选的老照片,串联起桐庐近现代史关键节点。在一帧江岸的黑白老影像前,市民李大伯找到了自己的“儿时记忆”。“我们家以前就住在这个渡口附近,但现在那里已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尽管在杭州生活了三十余年,但李大伯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桐庐。他说:“这些照片太珍贵了,看着它们,仿佛把大半辈子的回忆都翻了出来,心里特别感动。”
·
精神的传承,既见于宏大叙事,也凝于鲜活的个体生命。展厅尽头,桐庐老摄影家王天瑞为一代画坛巨匠叶浅予拍摄的六帧肖像静静陈列。这些跨越1965年至1993年的珍贵影像,记录下了叶老晚年归于故里的从容气度。
▲王天瑞《近代桐庐百年巨匠》
“叶老每次回乡,我都没落下。”展览开幕当天,89岁高龄的王天瑞受邀来到现场,忆起往昔岁月,老摄影师充满感慨。自1958年与摄影结缘以来,他始终扎根家乡桐庐,用镜头系统记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累计留存下数以万计的珍贵照片,为家乡构筑起一部“可触摸的视觉史”。
“今日之桐庐,仍是昨日那群人的孩子。”展厅墙上的这句话,为所有定格的光影写下了注脚。当我们凝视这些定格的光影,无论是恢弘的时代工程,还是泛黄的个人相册,都能清晰地看见:那奔涌千年的富春江,不仅流淌着水,更流淌着一种不屈不挠、敢闯敢拼的精神血脉。
“铸魂·精神赓续”的精彩不止于此
这一篇章中还有哪些作品
它们又如何从不同维度诠释桐庐精神
一起来看
▲王剑江《岁月拓本》 艺术家借用中国传统的拓碑手法,将桐庐古老建筑墙面上的斑驳痕迹“拓印"下来,那些在时光中风化、被遗忘的普通墙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连接起来,让“无声”的墙壁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孙加英《凤凰起飞的地方》(部分) 作品打破了传统记录的扁平化视角,将宏观的地理风貌与微观的人文细节交织在一起。这组照片不仅是村庄演变的视觉档案,更是对村民精神世界的深情探访。
▲严建忠《童年记忆》 艺术家受邀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土——富春江镇。这里不仅是他童年成长的二十载光阴,更是他与父亲一同参与富春江水电站建设的时代烙印。那些旧日的工厂宿舍,一草一木,房舍街巷,乃至擦肩而过的面孔,无不承载着他从童稚走向青年的深刻记忆。
▲钟洁《桐江拾零》 艺术家将自然元素与人文痕迹并置,斑驳的墙面与飘动的影子、江面与远山、繁茂的树叶与江水的倒影,这些轻柔的画面背后,蕴含着对自然万物细微波动的独特感应。
▲谢凌《桐庐镜像》艺术家用镜头捕那些被忽略的巧合、那些瞬间的滑稽,并用拼贴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当目光落在展厅里的老照片上
当富春江的光影在织锦与皮影中流转
“铸魂・精神赓续”的篇章
早已不止是对过往的回望
让我们暂别此章
明天,小布会带着大家
走进“致远・未来可期”
看桐庐用创新续写未来的光影
文字、图片/汪晓池、黄强、县文联
发布于:北京市